话说有这么一位年轻人,名叫杜嗣业,背着爷爷的尸骨,历经千辛万苦踏上归乡之路。
43年前,他爷爷客死异乡,这份遗憾如沉甸甸的石头,压在家族心头。
好不容易攒够盘缠,杜嗣业打算步行万里,将爷爷带回故乡河南首阳山,以了却老人家落叶归根的心愿。
路过湖北荆州时,他鼓起勇气拜访了被贬至此的大诗人元稹,巧的是,元稹也是洛阳人,和他们算是同乡。
杜嗣业向元稹介绍,爷爷生前是位诗人,在江汉一带有一定名气。
元稹一听来了兴致,索要诗稿一读,这不读还好,一读惊为天人,当即提笔为老人家写下墓志铭,还由衷赞叹:“予读诗至杜子美,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。”
没错,杜嗣业的爷爷,正是被后世尊为“诗圣”的杜甫。
展开剩余90%杜甫和同时代诗人相比,那可太不一样了。别人写诗,或抒情,或写景,他却用诗书写历史。有人形容李白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,豪迈奔放;那杜甫笔下,则藏着另一半盛唐,不过是盛世背后那个鲜血淋漓、百姓受苦的真实大唐。
而且,杜甫不像其他大诗人,生前备受追捧。他出身不凡,怀揣济世之才,却一生仕途坎坷,穷困潦倒,最终客死他乡,人生轨迹简直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生动缩影,他在大唐的明暗光影中,用诗歌记录下每一个震撼人心的瞬间。
成长:大唐盛世下的诗意萌芽杜甫生于公元712年,这一年,李隆基登上皇位,开启唐玄宗时代。
初期,大唐在玄宗治理下蒸蒸日上,对外与吐蕃、突厥和平共处,对内有姚崇、宋璟两位贤相助力,“开元盛世”的繁华景象令人惊叹。
虽说史书对姚宋二人具体功绩记载不多,但从百姓安居乐业、休养生息的日常中,不难感受盛世的祥和。
杜甫成长在书香世家,先祖杜审言可是个狂人。
有次科举考完,他竟放言考官看了自己文章得羞死,这份对才华的自信令人咋舌。
不过他确实有两把刷子,诗文写得超棒,杜甫从小就视爷爷为偶像,直言“吾祖诗冠古”,杜审言也毫无保留地将对文字的热爱与才情传给了杜甫。
家族中的名将杜预也为杜甫注入别样力量。
杜预能文能武,剿灭东吴,建功立业,杜甫曾满怀敬意地评价他:
勇功势力智,名克彰,善甲江陵,尽请东吴建侯于荆邦于南土。可以说,杜审言赋予杜甫诗意灵魂,杜预给予他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入世理想。
但杜甫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,他自幼体弱多病,母亲早逝,长时间寄养在姑母家。
姑母堪称伟大,面对家中困境与外界流言,毅然搬离大宅,靠做买卖养育杜甫。
家中藏物大瓮,即便生活艰难,她也坚守非己之物不动,用行动为杜甫树立道德标杆。当杜甫读到范滂别母故事,愿效仿时,姑母坚定支持,这份亲情令人动容。
在大唐兼容并蓄的氛围里,年少的杜甫大开眼界。
5岁时,目睹公孙大娘的剑气浑脱舞,那融合中原剑术与西域剑舞的表演,如璀璨星辰划过他的心间。
多年后回忆起来,他仍能写下“霍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参龙翔。
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海战凝青光”这般气势磅礴的诗句,足见震撼之深。
20岁到34岁,杜甫开启漫游之旅。此时正值大唐富庶期,他心怀壮志,游历四方,渴望登上泰山,留下“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。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荡胸生层云,决眦入归鸟。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千古名句。
旅途中,他结识诸多名人雅士,像大文学家、书法家李邕。33岁时,参加李邕的高规格宴会,面对美景、文人、美酒与美人,诗意大发,写下“云山已发兴,玉佩仍当歌”。
也是在此期间,他与李白、高适相逢,三人结伴同游,潇洒不羁,度过一段快意时光。那时的杜甫,或许想不到,命运即将转折,盛世繁华即将落幕。
挫折:长安城里的梦想破碎35岁的杜甫,人生急转直下。父亲离世,经济支柱崩塌,又娶妻生子,生活压力骤增,曾经潇洒的他,不得不为生计奔忙,踏入长安城。
彼时的长安城规模宏大,东西十四条街,南北十一条街,除去皇宫和东西两市,还有110个坊,仿若希望之都。
公元747年,唐玄宗诏令天下文人参加制科考试,主考诗赋论,这对杜甫而言是天赐良机,他满心期待,以为踏上仕途、实现理想的大门即将敞开。
可结果令人大跌眼镜,所有考生全军覆没。
原来,当朝宰相李林甫为巩固权势,蓄意阻挠人才选拔,上奏“野无遗贤”,将这场考试变成学子们的噩梦。
他建议重用无根基番将,如安禄山,还极力阻挠科举,妄图切断皇帝与人才联系。
这次打击对杜甫犹如晴天霹雳,空有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,迷茫绝望笼罩心头。
为让家人活下去,年近40的他放下身段,穿梭贵族府邸,靠作诗写字换取微薄报酬,曾经引以为傲的诗才,沦为权贵附庸风雅的点缀,其中酸涩,唯有自知。
即便如此,收入仍难养家,无奈之下,他只能将妻儿送离长安城,寄养在朋友家。
在长安,杜甫目睹社会贫富悬殊与底层百姓苦难。
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,杨国忠等权贵奢靡成风,月入百万,杨氏家族大兴土木,耗费巨资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百姓在沉重赋税徭役下苦苦挣扎。
杜甫痛心疾首,挥笔写下“君已负土境,开边一何多”“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
爷娘妻子走,相送。尘埃不见咸阳桥,牵衣顿足拦道哭声直上干云霄”等诗句,扎根民间疾苦,为百姓发声。
战乱:安史之乱中的漂泊苦难公元755年,杜甫终于谋得一个正八品下官职——率府胄曹参军,负责看守兵甲器仗。虽官职低微,但总算有了盼头,他迫不及待踏上归途,准备与妻儿分享喜讯。
但命运再次残酷捉弄。
一路上,饿殍遍野,民不聊生,他发出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悲愤呐喊。到家后,幼子饿死的噩耗传来,紧接着,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,安史之乱爆发,大唐瞬间陷入战火。
潼关失守,唐玄宗仓皇出逃,长安城沦陷。
杜甫一家被迫逃亡,过程艰辛无比,女儿饿得咬他手臂,为防野兽,他堵住孩子嘴,孩子哭声却更大。大雨倾盆,无遮雨工具,每日只能艰难前行几里路,饿了靠野果充饥,困了在树下避雨。
抵达彭衙后,杜甫回望逃亡路,满心悲戚。
之后,杜甫听闻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,毅然决定投奔。途中不幸被叛军抓住,押往长安城。
昔日繁华长安,如今破败不堪。杜甫在叛军控制下隐忍,寻机逃出后,穿越郭子仪与叛军交战主战场,历经磨难,衣衫褴褛、又黑又瘦地抵达凤翔。
唐肃宗有感于他的忠义,封他为左拾遗。但好景不长,杜甫因维护旧友房管触怒唐肃宗,被强制回家省亲。
在家中,看到妻儿窘迫生活,妻子身着百结衣,儿子脸色苍白、光着脚丫,幼女衣衫褴褛。即便如此,他仍心怀希望,写下《北征》,期盼大唐重振雄风。
随后,杜甫被派往华州任司功参军,在此期间,目睹唐军抓捕壮丁暴行,痛心写下《三吏》《三别》,用文字记录百姓战争苦难。
对官场彻底失望的杜甫,最终辞官,带着家人四处漂泊,先后辗转秦州、同谷,一路南下到成都。
成都,就像乱世中的世外桃源。
在好友严武帮助下,杜甫在浣花溪畔筹建杜甫草堂。
在这里,他将抱负、才华与诗意融入陋室,虽有“南村群童欺我老,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”的无奈,也不乏“欲填沟壑唯疏放,自笑狂夫老更狂”的桀骜。
然而,生活苦难未放过他,随着严武离世,杜甫失去依靠,再次踏上漂泊之路。
公元763年,安史之乱终于平定,杜甫欣喜若狂,挥笔写下生平第一快诗《剑外忽传收蓟北》:“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却看妻子愁何在?漫卷诗书喜欲狂。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那一刻,他仿佛看到大唐重生曙光,眼中满是希望喜悦。
可现实残酷,安史之乱虽平,藩镇割据乱象却如癌细胞扩散,大唐元气大伤,外患频仍。
杜甫望着破碎山河,心中满是悲凉。
55岁那年,拖着病弱之躯,登高远眺,发出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的千古悲叹。公元770年,59岁的杜甫在一叶扁舟上,结束漂泊、苦难却光辉的一生,宛如飘零秋叶,落入历史长河,却留下永不磨灭印记。
杜甫一生,是大唐兴衰的生动写照,他的诗是文学瑰宝,更是历史见证。
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诗人,以及他笔下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。
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文人风骨、理想主义光芒,以及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坚韧。
愿杜甫的精神,永远照亮我们前行之路。#历史##历史冷知识#
发布于:山东省